办公室“好人”说你领导坏话怎么办?3招绕过职场八卦坑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
赵琳是我的弟弟,他刚刚大学毕业,加入了一家新公司。如果你周末没事,就约我一起去逛街。逛街的时候,她给我讲了一件她刚入职时发生的事情。
刚开始在公司工作的时候,同部门的孙洁对她非常热情,关心爱护,给她详细介绍了公司的各个部门和工作内容。她每次都被邀请去吃午饭,这让她感到温暖,她和孙洁特别亲近。毕竟,她刚到公司,不熟悉情况。有一个这样照顾自己的同事真好。
一天,她和孙洁一起出去做生意,孙洁神秘地对她说:“小昭,我们关系很好,我刚才已经告诉你了。你是新来的,对公司不熟悉,所以让我提醒你,我们的老板很有能力,但是他很难相处。为人很冷漠,不近人情也很凶,我被她骂过很多次。我们全办公室的人都不喜欢她,你要特别注意她。”
办公室“好人”说你领导坏话怎么办?3招绕过职场八卦坑
妹妹入职的时候,她部门的老板出差了,没回来。她从未见过这个“凶狠”的老板。听听特别害怕和这样的领导相处.的孙洁
我告诉她不要自己吓自己,要观察。她毕竟没见过领导,不安地点了点头。
两个月后,赵琳和我说,这位传说中的“凶猛”领袖实际上非常强大。耐心地教她很多东西,鼓励她尝试自己承担一些项目。她非常喜欢这个领导。
办公室里的“好人”说你领导的“坏话”怎么办?3招绕过职场八卦坑
看,同样一个人,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评价。
心理学有一种效应叫刻板效应,又称刻板印象,它是指对某个群体产生一种固定的看法和评价,并对属于该群体的个人也给予这一看法和评价。
而孙洁对领导力的评价与赵琳不同,因为她的上司曾经安排了一项紧急工作。她因为私事编了一份报告交上来,但是没有做任何实际的调查。她受到了老板的斥责,也受到了惩罚。形成了对上司的“不近人情”的刻板印象.孙洁对此很不满
刻板印象在现实中的表现
刻板印象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判断,无需探究信息,快速洞察大局,节省时间和精力,但往往可能形成偏见,忽视个体差异。人们往往把某一个具体的人或事看成某一类人或事的典型代表,把对某一类人或事的评价看成对某一类人或事的评价,从而影响正确的判断。如果不及时纠正,进一步发展,就可能扭曲成歧视。
在我们有些人总是习惯于把人进行机械的归类,的生活中,我们把一个具体的人或事作为某一类人或事的典型代表,例如:老年人保守,年轻人冲动,农民朴实,商人细致,北方人豪放,南方人婉约,等等。
办公室里的“好人”说你领导的“坏话”怎么办?3招绕过职场八卦坑
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博达列夫做过这个实验,分别给两组测试者看一个人的照片。照片的特点是深凹的眼睛和上翘的下巴,并分别向两组测试者介绍照片中人的情况。
向A组介绍“此人是罪犯”,向b组介绍“此人是著名学者”,然后让两组测试者评价此人的照片特征。
评价的结果是,A组的测试者认为这个人深凹的眼睛说明他凶狠狡猾,上翘的下巴体现了他倔强的性格。
B组的测试人员感觉这个人眼睛深凹,说明他思想深刻,下巴上翘体现他顽强的探索真理的精神。
办公室“好人”说你领导坏话怎么办?3招绕过职场八卦坑
为什么两组被试对同一照片的面部特征所做出的评价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原因很简单,人们对社会各类的人有着一定的定型认知。
当我们把他看做一个罪犯时,我们很自然地把他的眼睛和下巴的特征归为凶狠、狡猾和顽固,而当我们把他看做一个学者时,我们把同样的特征归为思想的深度和意志的坚韧。刻板效应实际就是一种心理定势。
而在职场中,某些人由于本身天然的性格喜爱偏好,比如讨厌内向的人,讨厌外向人的。又或者工
作中出现矛盾、利益冲突等原因,对公司中某些特定的人有了自己的刻板印象。职场中像孙姐这类对某人形成刻板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
对个体、群体过于简单化的分类。
比如职场内一些简单分类就是女性与男性,领导与员工,新人与“老人”,城市与农村,“和我亲近的”与“和我敌对”的等等。
在同一社会、同一群体中,刻板印象有惊人的一致性。
办公室“好心人”对你说领导“坏话”怎么办?3招绕过职场流言坑
例如:一些群体对权威有天生的畏惧感,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觉得领导应该都是严厉,甚至可怕的,对领导会形成一种先入为主的惧怕心理。
还有很多人面对公司新人时,常带着天生优越感,觉得自己是公司的老员工,肯定万事比新人强,新人应该听“老人”的话。
刻板印象多是偏见,甚至完全错误。
办公室“好心人”对你说领导“坏话”怎么办?3招绕过职场流言坑
刻板印象引发的原因还有很多是由于嫉妒,工作矛盾,职场利益冲突等引发的偏见,而这类偏见往往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
比如今天小王和小李因为工作上的原因吵架了,那么双方都会对彼此留下了不好的刻板印象,而这种不好的印象,在他们和别人转述的时候自然会带上,有失偏颇。
职场新人要如何面对公司前辈的“好心指点”呢?

现实中相信有很多职场新人都会遇到如同孙姐一样的“好心人”,有些时候还会遇到一群“好心”的前辈,他们用心去"提点"你公司里要注意谁谁谁。
如果你认同了他们的看法,就会很开心,觉得大家都是自己人。
如果你表现出不赞同,他们可能马会上把你排挤出属于他们的小圈子,又或者会孜孜不倦的对你进行洗脑,让你认同他们的观点,加入他们当中。
遇到这些情况,我们职场新人应该怎么办呢?
1、打破“中心特质效应”:独立思考,不做别人的影子

当人们见到一种行为或者观点有很多人正在从事或认可时,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与想法为准,下意识地说服自己跟着大家的脚步,这是一种较为普通的从众心理。
之所以很容易选择从众,往往是因为不从众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而谁都不愿意在强大的心理压力下生存。
所以很多公司会出现大多数人对某人保持着高度统一的刻板印象,而这种印象也许和事实并不相符。
他们更加希望新进公司的人,也随大流,认同他们的印象,一起对某人同仇敌忾,似乎认同的人越多越能证明他们是正确的。
办公室“好心人”对你说领导“坏话”怎么办?3招绕过职场流言坑
此时我们要顶住压力,仔细观察,不能为了讨好部分人去匆忙表态站队,一个处理不好将会严重影响到你在公司今后地发展。
除此之外,我们在听到对某个人相关评价的时候,要多注意在评价中好的一面,不能只盯着缺点来看。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我们对一个人的描述中,不管列举这个人多少的优点,但一句负面的形容词就能决定对这个人的印象。
比如“这个人头脑好用,做事也不错,就是对人太冷漠了。”这句话中,“冷漠”就决定了这个人的印象。在印象形成中,像这样决定印象的特征,被称为“中心特质效应”。
办公室“好心人”对你说领导“坏话”怎么办?3招绕过职场流言坑
所谓中心特质(central trait),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中心特质。如林黛玉的清高、聪明、孤僻、抑郁、敏感等,都属于中心特质。 它是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1897-1967)的人格特质论(trait theory)中三大特质之一。
中心特质也称核心特质,指最能说明一个人人格的特质,是人格的“构件”。一个人的人格由几个彼此相联系的核心特质组成,核心特质虽不如首要特质那样对行为起支配作用,但也是行为的决定因素。
所以“这个人头脑好用,做事也不错,就是对人太冷漠了。”这句话中形成了所描述人“聪明”,“能干”,“冷漠”的中心特质,而负面的“冷漠”这一中心特质就容易被人记住,忽略其它好的一面。
我们自己要有理性分析,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敏锐的目光,审视形势的变化,不失本心,千万不要盲目跟从,人云亦云,变成别人的影子,迷失了自己。
2、了解“晕轮效用”原理,破除光环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认知上的偏误。
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
职场中人们对某人的评价往往会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并不那么客观。
比如某位员工由于自己工作上失误,被领导批评了一次就耿耿于怀。不论这个领导能力如何,平时为人如何,根据晕轮效应,他就可能在这名被批评员工眼中是个什么都不好的“坏”领导。
所以我们在职场中听到针对某人的传言,不表态,不听从,要根据自己今后的工作相处中做出自己的判断。
3、利用"晕影效应",从侧面认知他人

在比尔盖茨还处于事业起步初期的时候,他特别需要风险基金董事会的信任与投资。
但是当时的比尔盖茨默默无闻,性格内向,不懂得如何和人交流。自然无法取得董事会的充分认可。
他聪明的将他的一位好友史蒂夫鲍尔介绍给了董事会。他的这位好友鲍尔,毕业于哈佛大学MBA,曾在杜邦公司、宝洁公司担任过高极行政管理人员,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
在董事会上鲍尔流利地为董事们介绍了比尔盖茨开发的新软件,介绍完毕后,比尔盖茨对董事会成员们说:“他将成为我的销售助手。”
董事会被他征服。
在这件事里,董事会并不认识比尔盖茨,但是他们认识鲍尔,从鲍尔那里看见了盖茨的诚意,并相信了盖茨。
而事实证明,盖茨并没有辜负董事会的信任,给他们带去了丰厚的回报。
一个人善于结交什么样的朋友,而他就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对一个人的了解,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其本人的关注上,还可以通过观察他的朋友来了解这个人,这是最有效并且也是相对保险的一种做法。
因为一个人善于结交什么样的朋友,而他就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因为长时间的相处,彼此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对方的影子,这便是心理学上的“晕影效应”。
我们职场新人也可利用这一效应去了解观察身边的人,包括领导。
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尽量让自己去和这样的人多接触。
真正的职场人,永远懂得独立思考。
永远不要轻信别人,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