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1年,同花顺商品指数全年涨幅近30%,大宗商品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由于商品指数自去年10月下旬以来一直无法迎来突破,叠加欧洲天然气近期价格不断回调。市场分析师预测,大宗商品的下行拐点将在2022年到来。
中泰证券、国贸期货:2022年大宗商品价格或将下行
中泰证券的报告预测,2022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将下降。2021年各类商品价格轮番上涨,让市场谈论新一轮物价上行周期的开启。然而,通过对40种大宗商品在过去100年的实际价格走势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即使考虑到2021年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全球大宗商品的实际价格仍处于下行周期。按照30-35年的周期时间,估计下一次低价大概会出现在2026年左右,也就是从现在开始的四五年左右,实际价格的上行周期才会开始。
与此同时,国茂期货也指出,本轮商品的拐点可能已经出现在2022年商品供需减弱的时候。
分析认为,全球需求下降,2022年商品需求将进一步减弱,供应约束问题将逐步改善。随着美联储政策的逐步收紧,金融环境不再宽松,此轮大宗商品的拐点可能已经出现。然而,在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的目标下,一些商品的生产能力可能会继续受到限制。此外,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复苏不会持续,大宗商品的需求周期将被拉长,一些大宗商品可能仍存在一些结构性机会。
2022年商品机会到底在哪?
从国内市场来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认为,经过疫情爆发以来近两年的牛市,高位势必分化震荡。随着“双碳”的不断推进,2022年商品供需格局将被重塑。一方面,高能耗、高碳排放行业的供给将继续受到影响,如煤炭、钢铁、电解铝等。作为能源密集型产业,面临更大的碳减排压力;另一方面,新能源、新基建等绿色低碳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为部分商品带来新的需求增量。
对于具体板块,郑东期货给出以下几点:
黑色板块,在多方向的政策修正下,煤炭供需缺口逐渐消失。后期仍需注意冬季寒冷天气和疫情对积累过程的扰动。钢材消费旺季不旺,库存仍在低供应的基础上缓慢去库存,证明了终端需求的低迷。黑色板块受成本支撑下行和需求不振推动,铁矿石、废钢等品种短期低估值仍不代表见底。
有色板块,前期资金从受国内限电政策影响的品种转向低库存和海外减产题材的品种。在国内需求疲软的背景下,国内有色金属板块随工业品开始回调,沪伦比偏低说明预期对盘面的指引远远超过基本面的驱动。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有色品种全球主导库存仍在下行,海外供应扰动风险尚未完全解除,有色板块走势相对中性。供给侧扰动对应的是成本和需求的差异或主导有色板块的走势分化。
在能源领域,俄罗斯表示将从11月初开始增加对欧洲的天然气注入,其海外能源短缺的担忧暂停。在原油方面,面对最近增加供应的需求,主要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表现出了克制。短期市场交易上游供应缓解后,裂解价差收缩,导致成品油估值下行,打压能源板块走势。然而,由于一些品种的需求重叠而缺乏供给弹性
化工板块前期走势中,由于成本支撑差异,煤化工产品跌幅大于石化产品,板块内部跌幅与品种本身库存水平一致。整个板块的强势显示了终端消费的强势:服装纺织品(PTA、PF)、日化(PE、PP)、建材(PVC、玻璃),但服装纺织品的边缘有所减弱。值得注意的是,缓解动力煤供应紧张、降低成本支撑的预期已经在期货价格中体现,是否会在工业领域实现(中下游开工率是否上升、流通领域库存是否增加)仍需时间验证。化工板块面临估值的不确定性和需求的减弱。
农产品、蔬菜、猪肉价格上涨,通胀压力可能上升。相比工业品板块,农产品板块估值更清晰,拉尼娜效应驱动更明确,更受资金青睐。石油基本不错,但是估值已经很高了;豆粕方面,降水延缓了美豆的收割进度,但仍好于五年均值。后期美国出口和巴西天气可能会引导豆粕价格。糖方面,多数机构预测21/22年全球糖产需短缺格局,巴西旱情缓解程度将影响下一榨季糖产量。